近年來,在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下,江浙滬地區紀錄片創作持續繁榮,也面臨轉型升級挑戰。5月28日,2025新鮮提案·黎里真實影像大會“新鮮對話”環節聚焦產業協同創新,圍繞江南文脈等主題,推動選題眾籌、人才互聘、技術共享等機制建設。依托長三角紀錄片聯盟,通過資源整合促進區域紀錄片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話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廣播電視學系主任唐俊主持,邀請到浙江衛視宣傳管理中心文化專題部主任王欣、上海廣播電視臺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曉茜、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長三角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李冬冬、江蘇廣電紀錄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級編輯曹海濱作為對話嘉賓,共話新時代下長三角地區紀錄片產業的發展路徑。
浙江衛視宣傳管理中心文化專題部主任王欣聚焦江南文化題材的創作困境,提出“融合敘事”是破局關鍵。她以《江南》三集政論片為例,通過“風云、風流、風潮”的萬年跨度整合江浙滬皖元素,用當代鄉村案例呼應陸游詩詞中的民生議題,弱化地域邊界。她承認題材撞車不可避免,但可通過視角差異形成互補,例如政論片與自然人文片并行。面對審片專家對“江南題材歸屬權”的質疑,她認為關鍵在于用新方法激活舊IP,建議聯合申報大運河、吳越國等公共題材,并深挖現實故事與歷史勾連的敘事潛力。
上海廣播電視臺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曉茜從國際傳播角度出發,分享了與國家地理合作的《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經驗。她強調自然類題材更易出海,并通過8K全流程制作、顯微攝影建立技術壁壘。面對上海紀實頻道轉型,她提出“三好學生”目標:好作品(如《一路前行》紀實+娛樂模式)、好人才(工作室制孵化團隊)、好效益(探索私域流量與點播付費)。她坦言國內版權收益低,需聯合海外平臺共建分賬模式,并計劃以《我們的國家公園》聯動長三角生態IP,推動技術+內容的雙線破局。
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長三角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李冬冬提出“學術與創作雙輪驅動”。她以《陸游的鄉村世界》為例,用非遺傳承人、古鎮重建等現實故事激活歷史IP,呼應共同富裕主題,并同步開發“詩詞微短劇”吸引年輕受眾。她強調“小切口敘事”,拒絕純歷史復現,建議依托高校建立素材庫和評價體系,推動臺校合作。她提到浙江“跟著紀錄片游浙江”活動,呼吁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傳播力,并指出紀錄片不必追求大眾化,“有意義的事不必強求有意思”,需接受分眾化規律。
江蘇廣電紀錄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級編輯曹海濱從實踐角度強調“務實協作”。他分享《滾滾長江》項目經驗:通過聯合申請資金、吸引地方政府投資,化解“誰主導”爭議。在國際傳播上,他啟用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等國際化團隊,選擇自然題材紀錄片《連接世界的中國濕地》,并同步策劃長片與短視頻引流,例如借《覺醒年代》熱播推出李大釗真實影像拆條,單條點擊量超1.7億。他提出“主創+協拍”分賬模式,建議設立“江南文化創業大賽”激發選題,用優質內容吸引合作伙伴。
在對話尾聲,主持人唐俊以“顯微鏡”為喻,為長三角紀錄片協作指出方向。他強調,紀錄片產業需正視現實——國內市場規模不足百億,不必對標商業影視的“大而全”,而應立足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的共性,走差異化道路。針對協作痛點,他呼吁建立常態化機制:“爭主導權不如務實干事,通過定期策劃會和項目共投打破地域壁壘。”面對傳播轉型,他提出“輕量化與厚重感兼容”:既適配短視頻拆條、微短劇等分眾化產品,也要堅守長片的文化深度。最后,他以“顯微鏡”展望未來:“紀錄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要成為時代的映照者——透過江南文脈的鏡頭,看見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未來。”這一總結為從業者劃出清晰路徑:以文化共情為紐帶,以項目創新為引擎,在產業困局中突圍。
此次對話展現了長三角紀錄片從業者直面行業挑戰、共謀破局的務實態度與創新視野。通過跨地域、跨領域的深度碰撞,各方不僅強化了文化共識與協作意愿,更在機制共建、技術賦能、分眾傳播等維度凝聚了可落地的行動框架,為區域紀錄片產業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凸顯了以文化為紐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前瞻性與實踐價值。